“教育营销”是近年来在国内被高频率使用的一个新概念,但教育界和企业界对其的解读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,极易造成误用和混淆,不利于营销这门新兴学科的开展和运用。本文分析发现:教育界和企业界对“教育营销”的理解存在四个本质差异,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两点建议。
关键词
教育营销、教育机构营销、消费者教育、教育营销
分享和引用:
市场营销学是一门最活跃的学科,新思想、新技术层出不穷,涉及的领 如何建立电话号码列表域也更加广泛,所谓“无地不营销,无时不营销”。随着市场营销实践的日益丰富,出现了一些概念混淆的情况,亟待清理。“教育营销”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专业术语,其理论研究和实践也硕果累累。通过探究分析,笔者发现教育界和企业界对“教育营销”概念存在明显的模糊性,对其科学性、准确性、适用性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惑。本文旨在对“教育营销”概念进行从根源上进行改革,并提出解决模糊性的建议,从而实现教育营销的科学发展。
2. 教育营销的两种解读
2.1. 教育领域
在教育领域,“教育营销”起源于美国的高等教育。20世纪50~60年代,美国大学飞速发展,大规模扩张。70年代,经济不景气,政府拨款和社会力量减少,适龄人口数量下降,竞争愈发激烈。为了克服生存危机,借鉴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实践,高等教育营销受到广泛关注。科特勒在《市场营销导论》中提到:“过去,市场营销被广泛运用于工商界。但近年来,市场营销成为许多非盈利组织如大学、博物馆、医院等机构发展战略的一部分”[ 1 ]。80年代,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普及和国际教育浪潮的兴起,美国高等教育在新时期充满了机遇与挑战,高等教育营销逐渐成熟。 1989年9月,美国旧金山举行了第一届高等教育营销年会,此后每年一次,广泛研究国际高等教育的战略与营销、高等教育营销、教育投入产出、消费者行为、高校毕业生招生就业等问题,并逐渐发展成为国际会议。与此同时,由于欧美国家推进教育市场化改革,在中小学教育中引入自由竞争机制,教育营销开始进入基础教育领域。实践表明,教育营销的研究与实施推动了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的变革,增进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,完善了高等教育服务和教育产品建设,同时有助于美国大学吸引更多的捐赠和投资,降低教育成本,增加高校收入。但总体上,教育营销是一门新兴学科,目前还处于“范式”研究阶段。教育营销与教育伦理是否相冲突?如何建立教育营销的基本理论框架?如何实施关系营销、学校内部营销和质量管理?如何纠正学校营销的不道德形象、发挥素质教育的品牌效应?等等很多问题还有待探讨[ 2 ]。
21世纪以来,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,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,高校扩招,新型大学不断涌现。由于教育经费短缺,国家对教育投资运行方式和成本补偿机制进行改革,使得高等教育压力不断增大,加之外资高校纷纷进入,竞争日趋激烈,原有的办学体制面临严峻挑战。为了应对这些变化,以民办高校为首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引入教育营销。